2019-01-10

罗辑思维 每日语音 文字版

前两天我吐槽大学生军训,很多人抗议。
他们的理由千奇百怪,但核心就是一条——
“军训还是有很多好处滴。”比如,可以锻炼集体生活能力,可以增强体魄,可以认识新同学,吧啦吧啦。
哦,我承认这些好处都存在。
但是我还是不理解——
你们为什么乐于在一个强加给自己的安排下实现这些好处呢?
你不可以自由地过集体生活、锻炼体魄、认识新同学吗?
据说坐牢的好处也很多。有贪官住进去之后,血脂血糖都正常了,简直有延年益寿的节奏,那我们就应该觉得坐牢也不错吗?
好的人生,自由不是选项,自由是前提。

2014.06.25 专业
考结束了,紧接着就是填写志愿,这两天不断有亲戚朋友的孩子征求我的意见问怎么填写大学志愿哈!说实话我真不觉得这种意见有什么价值,因为人生太复杂,世界变化快现在根据一些可见指标做出来的好像是当下的最佳选择,日后一看其实肯定都是扯淡!不过既然是亲戚朋友的孩子来问我,好歹说点什么不是,我提供意见主要有两条:第一 学校没有城市重要。说白了,宁考到北上广深去上一个差一点的学校,也比在差一点的城市上好一点的学校对孩子的未来更有用,城市决定见识,见识决定竞争力。第二 专业没有技能重要。宁可学一门基础技能,比如中文外语数学,也不去学什么华而不实的经济管理,用四年时间打一个基础技能好底子,日后自有妙用。仅供参考概不负责啊!

2014.06.21 父母
在最新的逻辑思维视频节目里,我聊到了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我其实有一个判断啊,就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未来中国最紧张的社会关系。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家庭关系是很难被现代化的,用法学家梅因的话来讲现代化就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过程。所谓的身份就是指你的出生决定了你的所有社会关系啊!比如说谁是你皇上那他就永远是了,而所谓的契约社会就不一样,大家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协作,靠自由意志的,人对人的强制越来越少,你看问题出来了吧。等现代化观念深入到家庭内部的时候,我们到底是把家庭变成一个身份社会嘞,还是一个契约社会嘞,哎,好像两头都不太对,对吧!父母在什么条件下多大程度上是什么样的边界里,可以强制子女,这需要一个漫长的摸索中国人才能达成共识。

2014.04.23 通俗
在很多教授嘴里能听到一种观点:读书啊一定要读经典。比方说美学著作就一定要从黑格尔的《美学》读起,读历史就一定要从《史记》《资治通鉴》读起。啊,这个说法我是不能同意呀。对大多数人来讲啊,读书是培养自己性灵的一种方法,不是搞学术啊。所以读书路上最有价值的节点是那些用人性力量激发了我们进一步在某个领域探索兴趣的书,而不是那些所谓经典的书。比方说,让我对美学有兴趣的,是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让我对晚清史有兴趣的,是高阳写的《慈溪全传》。啊,前一本是通俗介绍,后一本儿压根就是小说。但正是这两本书带领我登堂入室,是这两个人用他们的人格魅力点亮了我进一步求知的路灯啊。说得直白一点,知识获取就是自我价值生产的一种方式。这种生产和其他生产一样,低成本高效率才是王道啊。

2014.04.23 同步
在最新一期《罗辑思维》视频里我说我把北京的房子卖了,现在租房子住,为的是不被过去的存量绑架,随时面对未来的变动。有人就在微博上问我啦:“罗胖子,你把房子卖了租房子住,是怎么说服你老婆的呀?“嘿嘿,你还别说这事儿仔细想想还真挺难的。一般身为人妻的女子嘛,都多少追求些稳定性和安全感,卖房子租房住这事儿确实有点挑战哈。夫妻俩人在这种事儿上能够做到共同行动,我想至少有三个条件:首先呢都是理性的人,能一起把账算得通,比如租房子经济上是更划算的。其次呢是男人要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再次呢是两个人的成长要能同步。这个听起来虚啊,但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条。因为爱情而来的婚姻最后往往毁在心灵成长不同步这个问题上。没话说比没爱情更能毁掉一桩婚姻呐。

2014.04.20 焦虑
中国父母对成年孩子生活的干涉:像结不结婚呐生不生孩子呀在哪工作呀这类问题导致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已经是中国很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了。其实问题的核心不是具体的是非对错,而是父母到底有没有这个干涉的权力。我个人是当然坚决主张没有的啦。但是问题就来了,父母如果因此而感到伤心那咋办呢?我的想法是这样:第一,坚决不容干涉,这一点没什么可商量的。第二,如果父母因此受到伤害,那就应该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多耐心开导啊,出钱让他们出去散散心呐,帮助他们度过这个难关。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每个人的问题每个人自个儿解决。父母如果因为他们自己的观念问题导致的人生焦虑,那第一责任人是他们自个儿。我们应该提供解决问题的帮助,但是,除此之外就真的没有什么可多做的啦。

2014.03.14 支点
支点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去读一本书唻?我怎么读什么都记不住唻?其实啊,记不住,不是啥毛病。很少有人读什么就能记住什么的。问题不出在记忆力上,而是你不知道自己要从这本书里找什么。没有"问题"这个支点,自然就没有任何答案。就像很多人指责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实际上问题不在于游戏,也不在开发游戏的那些商人,而是中国当前环境给予孩子们的选择实在太少了:要么就是游戏,要么就是他们厌恶的学制教育,没有其他能够激发他们生命热情的东西。积累一个大成就啊,就像攀岩,总是需要支点和努力这两样东西。没有支点,努力就无从说起。我们往往很羡慕那些刻苦用功的人。其实不是他们有什么异乎常人的禀赋,说到底,他们碰巧有了一些让他们努力的支点而已。

2014.03.09 障碍
障碍话说在1985年,当时的英特尔还是一个主要生产电脑存储器的公司。但是日本企业步步紧逼啊,公司业务已经快搞不下去了。有一天总裁安迪·格鲁夫问CEO摩尔:”咱兄弟俩要是被扫地出门儿了,那董事会会找一个新的CEO,他会怎么干呢?”摩尔说:“新的CEO会放弃存储器业务。”
格鲁夫说:“那既然别人要把我们扫地出门,我们为啥不自个儿动手呢?我们自己当那个CEO好了。”
果然1986年,英特尔就放弃了存储器业务,进入了微处理器的新时代。
其实啊,每当我们感觉到难于选择的时候,格鲁夫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角度啊。放下选择和各种为难,假设我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负担的人,那我会怎么选呢?对过去的眷恋,总会成为一个往前走的障碍。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